2025年10月25日,由深圳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德国工业文明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四届德国工业技术文化研究论坛暨中德合作发展研讨会”在深圳技术大学C3-101报告厅开幕。本次论坛由深圳技术大学德国工业质量标准科普基地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协办。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及产业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全球变局与技术革新背景下,中欧产业发展与中德合作的新机遇与新路径。

主旨演讲:以学术视野洞察合作前景

论坛主旨演讲环节由深圳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德国工业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钟玲教授主持。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让·莫内讲席教授、上海欧洲学会会长丁纯教授率先发表题为《中欧经贸和产业(集群)合作现状与前景》的主旨报告。
丁教授从产业集群合作的实际需求出发,深入剖析了中欧产业园区合作的多元模式与经验,并重点对比解读了“苏州太仓模式”与“无锡模式”的典型案例,系统阐释了双方在企业支持政策与集群管理方面的互鉴空间。此外,他还以宁德时代与博世公司的跨国合作为切入点,探讨了中欧在智能制造与新兴产业领域的竞争互补关系。基于对现状的深入分析,丁教授前瞻性地提出,未来中欧应重点围绕碳中和目标、产业韧性建设、技术标准协同、双向创新机制、人才联合培养以及工业4.0创新生态圈构建六大方向深化合作,共同拓展跨境协作新空间。

● 随后,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戴永红教授发表了题为《深耕理解之基,畅通对话之桥:以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赋能中德工业文明交流互鉴》的主旨报告。戴教授从区域国别学的学科特性出发,系统剖析了中德文明在历史制度、哲学思维与社会经济模式等方面的差异,进而提出应通过跨学科研究促进文明互鉴,以开放视野推动中德文化与产业实现深层次对话。中国国际传播需从宏大叙事转向精准滴灌,借助具象生动的企业故事与专业话语塑造良性认知,以实现软硬实力的匹配。
圆桌论坛(上半场):思想碰撞与实践启迪

圆桌论坛第一部分由外国语学院德国工业文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旺旺博士主持。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党总支书记吴江教授以《有关中德人文交流实践育人的思考》为题,分析了中德人文交流在立场定位、实践区域与成果属性等方面的“不对称性”,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实践育人活动服务国家战略,形成“点、线、面、体”的实践育人模式。

随后,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主任、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陈壮鹰教授发表了题为《地缘政治视域下的中德关系定位及展望》的演讲。陈教授首先纵览全球地缘政治棋局,继而从文化、宗教及价值观角度,对中德关系的内在逻辑给予了深邃洞察。他强调,中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为中美关系所牵动,中国需在稳固中美关系的同时,致力于维护对欧关系的灵活与平衡。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邓志旺教授则以《德国都市圈发展模式对深圳的启示》为题,以“杠铃”为喻,形象说明“一带一路”连接中国与西欧并带动中间地区发展的逻辑,随后聚焦深圳都市圈,分析其市场驱动特征及治理挑战。邓教授建议借鉴德国都市圈经验,完善多主体参与治理机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在问答环节中,来自学界与政府机构的专家围绕房地产发展、德语人才培养及中德高校合作项目展开讨论,现场气氛融洽而热烈。
圆桌论坛(下半场):多元议题共探中欧合作新图景

圆桌论坛第二部分由深圳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技外交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邵鹏鸣博士主持。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发展与治理研究院、科技创新与全球治理中心主任于茗卉博士以《中欧新能源合作现状、潜力与风险简析》为题展开报告。她以全球能源转型与绿色竞争的视角系统梳理了中欧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机遇与潜在挑战。于主任指出,欧盟在能源政策上表现出一定的激进倾向,叠加其内部市场结构与治理机制中的矛盾,可能制约中欧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合作潜力。她认为,未来双方需在政策协调与务实合作中寻求突破,共同应对全球能源转型的复杂挑战。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政治学副教授、法学博士邱佛梅发表了《中欧数字贸易合作态势与规则对接策略》的报告。她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数字贸易格局中的主要分歧与治理困境,指出中欧在数据跨境流动、数字税及隐私保护等关键规则领域存在显著差异,导致企业面临“双重合规”压力。对此,邱教授提出中国应在坚持开放与安全并重的前提下,加快完善数字领域立法,积极构建跨境数字信任体系,以便更有效地参与全球数字治理,推动中欧数字经贸合作迈向新阶段。

深圳技术大学讲师、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学博士杜海宁以《全球化与OECD国家右翼政治的崛起》为题发表演讲。他从全球化带来的分配不均和身份认同危机切入,系统分析了英、法、德等国右翼势力崛起的根源。杜博士指出,右翼政治的兴起正在重塑欧洲传统政治生态,使欧盟对华政策呈现出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保护主义倾向。基于此研判,他建议中国企业在推进"出海"战略过程中,亟需加强对欧洲各国政治格局的精细化分析,通过深化本地化运营和差异化布局开拓新的合作空间。



在互动环节中,专家们围绕新能源合作、数字贸易立法及中国数字产业“出海”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丁纯教授、于茗卉博士、邱佛梅教授等嘉宾的回应,进一步点燃了全场听众的思维火花。
闭幕总结:学术共识与未来愿景
圆桌论坛结束,研讨会闭幕式由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与深圳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钟玲教授分别致辞。

丁纯教授高度肯定了本次论坛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感谢各位专家的深入交流与启发性思考,并对青年学者的积极参与表示赞赏。

钟玲教授在总结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本届论坛主题鲜明、内容充实、观点多元的成果,认为其充分体现了中德合作研究的前沿性与开放性。她还介绍了德国工业文明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向所有参与论坛筹备与交流的师生学者致以诚挚谢意。最后,她寄语中心未来将不断深化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推动科研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
至此,第四届德国工业技术文化研究论坛暨中德合作发展研讨会圆满落幕。本次论坛成功搭建了中德产学界深度对话的高端平台,也为未来中欧合作的持续深化注入了崭新的思想动力与智识支撑。
文字/图片:梁芮茵/张一为
责编:刘宁
一校:周旺旺
二校:姜奕村
终审:钟玲
排版:胡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