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下午,金博士带来题为《法国在非洲地缘政治影响力衰退研究——以卢旺达-刚果(金)冲突调解未果为例》的讲座。讲座由周伶博士主持,吸引了来自多个专业的70多位同学参加。

当前,非洲中部安全局势持续牵动国际社会视线,卢旺达与刚果(金)围绕东部矿区的武装对峙更成为观察“后殖民时代”法国影响力变化的重要窗口。金海波博士以此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卢刚冲突的历史脉络,剖析法国调停失败的多重原因,并探讨法语非洲“去法国化”趋势下的新格局。
讲座伊始,金博士用一张“非洲殖民地图”将听众带回19世纪末的世界。他指出,1885年柏林会议人为划定的“横平竖直”边界,将同源族群割裂、资源分布与政治归属错位,为今日冲突埋下“结构性地雷”。“非洲国界不是地理产物,而是欧洲列强谈判桌上的几何线条。”金博士用这句话总结了殖民遗产的负面影响。

随后,金博士用“面积100倍、人口10倍”的对比数据,直观呈现冲突双方悬殊体量:刚果(金)234万平方公里、1.1亿人口,卢旺达仅2.6万平方公里、1457万人口;然而,正是东部基伍地区价值24万亿美元的矿产资源,让“小国”拥有了持续“进攻”的动力。金博士提供的“全球钴矿供应链”数据图,显示刚果(金)供应世界70%的钴,而卢旺达通过M23等代理武装控制走私通道,间接掌握全球新能源电池“咽喉”。
在“法国角色”板块,金博士将时间轴分为四个阶段:殖民渗透、独立干预、大屠杀阴影与调停失衡。他特别提到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后,法国“绿松石行动”被刚果(金)视为“为凶手提供避难所”,导致信任赤字至今难以修复。金博士引用马克龙2021年“法国对卢旺达大屠杀负有责任”的声明,指出巴黎虽迟来道歉,却未能转化为调解资本,反而暴露其“家长式”外交的局限。
金博士的讲座引起师生的强烈兴趣和积极思考,互动环节气氛热烈。其中,有同学问及“中国矿企如何规避合规风险”。金博士提醒,非洲部分矿区存在“合法化武装护卫”现象,但论文写作需兼顾学术伦理与国家立场。他建议未来研究聚焦透明供应链与第三方审计,用数据说话,以规避道德与法律双重风险。

本次讲座为师生提供了透视“后殖民非洲”与“全球南方”博弈的立体窗口,不仅深化了对非洲法语区安全问题的认知,也激发了同学们将语言优势转化为区域研究能力的兴趣。正如金博士所寄语:“非洲的叙事不应只有冲突与贫困,更有自主发展与多元合作的新故事。”
文:陈蕾
图:陈蕾
一审:陈晓敏
二审:姜奕村
三审:钟玲
排版:胡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