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学院新闻

    德国工业文明研究中心2024年系列读书会开启

    时间:2024-04-07 来源: 供稿: 点击量:

    2024年3月29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德国工业文明研究中心2024年第一期读书会在深圳技术大学B2-1116举行,本期读书会包括两场讲座“德国早期工业革命的文化背景”与“外语专业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职场优势何在”。德国工业文明研究中心的读书会活动以阅读与分享为桥,连接起德国工业文明研究的交流,不仅有助于丰富师生的科研思维,也为课程体系建设和学院师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中心特聘教授司马涛博士(Prof. Dr. Thomas Zimmer)与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资深翻译黄霄翎应德国工业文明中心的邀请,为我校师生带来了精彩的讲座,活动的主持人为德国工业文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旺旺博士和德语系讲师刘宁。各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司马涛教授主讲了本期读书会的首个主题《德国工业革命的文化背景》。司马涛博士从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开始,首先回顾了文艺复兴在欧洲的兴起,接着从18世纪德意志内部小国林立的社会现状入手,分析了特殊时代为德意志民族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他引用亚当·斯密和伊曼努尔·康德等学者的观点来解读德国工业革命背后的思想变革。

    德国的民族道德感与黑格尔的哲学观,乃至共产主义思想的起源,均可追溯至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在德国早期工业革命时期的文化领域,启蒙运动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司马涛教授以“中产阶级”的兴起为切入点,深入阐述了启蒙运动如何在社会中播撒知识的种子,引导人们开始崇尚知识与科学的力量。随着这一思潮的蔓延,众多工业重镇纷纷涌现出高等学府,社会科学领域更是迎来了空前的繁荣时期。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衰落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浪漫主义应运而生,试图以新的视角来回应时代的挑战。浪漫主义倾向于摒弃过于理性的思维,转而依赖想象和直觉来解读世界,以诗意的方式调和人类与自然的对立。浪漫主义的兴起,是对过度理性的一种反思。司马涛教授指出,当时的人们试图运用科学和理性的视角来构建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寻求普遍的规则。政治浪漫主义虽然批评工业革命,但仍将之视为摆脱旧世界落后状态的契机和希望。在德国工业革命的早期阶段,政治浪漫主义所关注的问题至今仍具有深远意义,引导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之道。

    讲座最后,现场的同学开始讨论提问,同时分享了自己对工业革命文化背景的所思所想,司马涛教授为同学们的问题做出了解答,在座的各位老师们也参与了讨论。

    紧随其后的是由黄霄翎老师主讲的本期读书会的第二个主题——外语专业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职场优势何在?

    黄霄翎老师首先通过一个文学翻译实例揭示了DeepL等机器翻译工具在三年前所存在的明显缺陷,这些错误在三年后的今天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文学翻译要求译者深刻领会原作的文化背景和情感深度,以确保翻译的精准和传神。相比之下,机器翻译虽然能处理表面的语言信息,但在理解文化内涵和捕捉情感等方面,仍然相形见绌,因此人类译者在文化翻译等高端翻译领域仍不可或缺。

    在口译领域,黄霄翎老师以有道翻译官为例,展示了近年来机器口译技术的进步。尽管三年前该工具在语音识别、响应速度和翻译质量上存在明显不足,但三年后的今天,其翻译准确性和质量已经有了显著提升。谈及同声传译,黄霄翎老师指出,机器翻译在识别人类说话的停顿、重音、情绪等方面仍有待提高,且尚未能实时处理话语中的冗余和语法错误,因此在同传实践中的应用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外语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黄霄翎老师建议他们应成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将外语能力作为一项强有力的工具和优势,与工科、管理、法律等专业知识相结合,以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她和同学们分享了自身的职场经历,强调了顺应职场变化、保持终身学习的重要性。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她建议同学们应培养自学能力、批判性思维、前瞻性视角、适应性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最后,黄霄翎老师以费尔巴哈《幸福论》中的一句话作为对学生的寄语:“充实的生活正如在正负两极间呼吸,越是行走在狭窄之路上,越是要吸取那些有益于己的气息。”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同学们围绕翻译与职场等话题积极提问,同黄霄翎老师进行了深入而富有成果的交流。

    本期读书会圆满结束,感谢与会嘉宾为深圳技术大学师生们带来的对德国历史的反思和关于未来择业的思考。

    文字/图片:袁伟桓/雷懿煊

    一审:刘宁

    二审:姜奕村

    三审:钟玲

    排版:胡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