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1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德国工业文明研究中心2025-2026学年第二期读书会——《德国审美教育与高等教育跨学科融合及创新探究》在外国语学院楼B2-1220教室顺利举行。该系列读书会本学期计划开展三期。本期读书会上,德文系助理教授刘思予博士担任主持人,助理教授黄夏博士担任主讲人,人工智能学院助理教授苏李一磊博士担任点评人。来自学校各学院的多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读书会。

讲座伊始,刘思予博士为在场的师生们介绍本次讲座的主讲人。黄夏博士以德国作家席勒的经典文本《审美教育书简》为切入点,系统阐释了“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对立所揭示的现代人性分裂问题,并提出“游戏冲动”作为调和路径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她结合德国“卓越战略”案例,说明跨学科融合对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协同创新的实践意义。针对当前高等教育中过度实用主义与人工智能催生的“算法型致知”现象,黄博士呼吁回归席勒倡导的“审美教育”,通过跨学科融合重塑教育本质。

苏李一磊博士从人工智能学科角度,对黄夏博士的报告进行了点评。她首先肯定了席勒美学思想在技术时代的现实意义,指出感性教育与理性培养的平衡对创新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她结合自己从光电工程到医学图像研究的转型过程,讲述了跨学科思维如何促进科研创新。针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专业壁垒,苏博士提出一是要加强文理学科的交叉融合,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三是要在技术教育中注入人文精神。她强调,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更应当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避免陷入单纯的技术功利主义。

在自由讨论环节,机械工程专业学生提出“如何平衡专业学习与个人兴趣”的困惑,黄夏博士建议学生“在工具理性与感性追求之间寻找动态平衡”,苏李一磊博士则结合自身经历,强调“人生是动态调整的过程,跨学科思维能打开新的可能性”。
本次读书会内容丰富,德国审美教育传统与当前“卓越战略”的实践表明,跨学科融合不仅是技术创新的需要,更是重塑人性完整、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的重要路径。最后,研究中心向参与者赠送了《审美教育书简》选读本与学术笔记本,鼓励师生在技术浪潮中坚守阅读与思考的“人文底色”。
文字/图片:耿艺嘉/王子鑫
责编:黄夏
一审:周旺旺
二审:姜奕村
三审:钟 玲
排版:胡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