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学院新闻

    外国语学院2021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完成​——记贵州少数民族村寨“西江千户苗寨”乡村振兴调研之旅

    时间:2021-07-25 来源:外国语学院 供稿:外国语学院 点击量:

    2021年7月19日傍晚,外国语学院师生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顺利抵达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的苗族聚居村落——“千户苗寨”,进行为期两天的暑期乡村振兴调研献策实践活动。7月22日傍晚,师生一行平安返回深圳。路途遥远,但同学们在旅途中井然有序;调研辛苦,但同学们在奔波中埋头实干;节奏紧张,但同学们毫无怨言并且互相帮助,圆满完成了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期实地考察数据收集任务。

    外国语学院师生此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的方式,旨在了解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情况,并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中去,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在乡村振兴方面是一个十分具有典型性的地方,它从一个少数民族传统农业乡村变成一个利用传统文化开发旅游资源的4A级景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它还有许多可以提升的空间。因而,此次暑期实践活动包含了两个方面的任务:其一,通过实地观察、访谈、文献研究等方式总结西江千户苗寨的建设经验,寻求合适的方式加以推广,以供借鉴;其二,对西江千户苗寨不足和有待提升的方面进行深入梳理,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方案,送达西江管理部门,供决策参考和治理使用。

    为保证任务的圆满完成,同学们被分成了三个组,一组负责采访和撰写关于苗寨传统民族文化如何转化成经济效益的调查报告,一组负责拍摄苗寨景区内的公共语言标识并进行翻译和校译,一组负责拍摄图片和视频并进行剪辑。三个组虽各有具体的任务,但在加深对苗寨的认识以及获取第一手资料方面是共通的,因此各组之间相互帮助,互通有无,体现了团结友爱的精神。各组同学为完成分派的任务,争分夺秒地深入实地第一线,体现了强烈的责任感和积极的工作态度。比如,第一天抵达苗寨时已是傍晚时分,各自安顿好后,部分同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结伴踏访落脚点的周围环境。第四天离开苗寨前,又有同学凌晨5点就爬起来去了解苗寨人在政府引导下自产自销蓝莓的情况。又如,部分同学按图索骥按照景区导览图标识的地点,在各自划定的区域对公共语言标识进行地毯式搜索,不放过任何细微的地方。但由于景区导览图不够详细,苗寨的道路盘根错节,往往要在石阶路上往返数遭才能确保不错过一个采集点。调研期间,同学们举着相机、手机在大街小巷到处奔走,白天黑夜不停地捕捉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人物风貌的精彩瞬间,采集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为了让调查更加深入,全体师生走进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与研究院人员进行了热烈而亲切的座谈交流。部分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采访了苗寨经商致富的代表人物,寻访了苗寨的鼓藏头(即掌管祖先祭祀及社会事务的人),实地考察了苗寨传统耕作方式和梯田。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展现了青年一代应有的担当,锻炼了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了人文情怀,也操练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本领。

    同学们的不辞艰辛、深入调研、仔细思考和勇于提问得到了当地居民和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师生的一致赞许。《中国新闻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新浪网》、《众望新闻》及西江本地资讯平台《美丽西江》和《西江千户苗寨》均对外国语学院一行的调研进行了报道。

    接下来,暑期实践团队将整理实地调研收集的数据和资料,思考苗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如何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资源和经济资源,反思西江发展模式的不足,并形成调研报告为相关部门献策。同时,他们将对景区的公共语言标识提供多语种翻译和校译,助力旅游管理,方便外国游客。

    文字:徐柳

    图片:胡帅

    校对:姚亮

    审核:钟玲

    排版: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