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广益,共谋发展——深圳技术大学德国工业文明研究中心新学期会议

时间:2021-10-14 来源:外国语学院 供稿:外国语学院 点击量:

2021年10月9日下午16点,深圳技术大学德国工业文明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 für Deutsche Industriekultur)在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大楼B2-1001举办了中心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会议。出席会议的人员包括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主编陈洪捷教授以及深圳技术大学各学院(部门)的院长、教授和负责人。外国语学院德文系部分师生也应邀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主持钟玲教授首先代表外国语学院感谢各位院长和教授百忙之中前来参会,为德国工业文明研究中心的成立和发展出谋划策。钟院长回顾了德国工业文明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的工作点滴,认为深圳技术大学是一所对标德国的学校,不仅要在技术上也要在文化上与德国体系实现对接,做到技术和文化“两只翅膀”齐飞。深技大德国工业文明研究中心在国内高校中当属首创,德国的工业文明和技术文化如何影响了“德国品质”,研究“德国品质”背后的成因和制度、应用型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体制,对深技大中德技术交流与合作有着深远的意义。最后,钟院长表达了外国语学院与其他学院加深合作的愿望。

德文系系主任咸佩心副教授随后从教学、科研、公共服务和对外交流四个方面对中心工作进行了汇报总结,明确了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对包括积极筹备《深技大德国工业技术文化和教育》年刊、加深与中科院的科技德语翻译工作,推进与各学院合作进行专业德语教材编写,定期发布中心宣传品《工作简报》和《研究与咨询》,聚焦德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加强校企合作,召开专家研讨会等工作重点都作了详尽的汇报,并跟与会人员提出了跨学科合作的意愿。

随后,与会人员、各学院和各部门负责人分别就中心的发展和年刊的出版事宜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陈洪捷教授认为,深圳技术大学创立的德国工业文明研究中心是国内外高校德国研究中心的创新者,是集思广益的一个大平台。从科学史、技术史的角度出发,应当将德国工业技术文化、应用型技术大学校企合作的一体化模式,培养工业文明思维作为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上做出跨专业和专属于深技大的品牌。

商学院院长Haldenwang教授和城市交通与物流学院院长Raps教授分别从“向前看”和“向后看”两个角度,提出在进行德国工业文明研究时应留意德国工业体系的强项和弱项,深挖长处和优点,强调质量是第一考虑要素,要找到中德合作的连接点。

张席主任从清末民初中德交流开端说起,认为技术是把双刃剑,研究中心应该增加技术伦理这一方面的研究。阎评主任随后从德国经典的“包豪斯”风格出发,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中心应从培养工匠思维着手,设置传承性课程,并从传播学的角度提出建议,中心要建立成效反馈机制,要注意宣传品的到达率,有效传播德国工业技术文化和德式思维。

傅强教授认为,学习德国模式应坚持“四个自信”,中心应聚焦德国物质文明,直面国内目前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问题,对标德国应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深圳是改革前沿,希望深技大能以深圳为依托,做到产学研结合,真正实现建立一所高水平、国际化、示范性应用型技术大学的愿景。

李真院长建议,明确年刊的受众群体,善用学院资源。叶建华馆长明确表示,图书馆将全力支持和满足研究中心的购书需求、活动场地需求。蒲松主任认为,研究中心应与学校教学相结合,以学生培养为中心,教好学生,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并建议年刊名称中突出德国应用型人才教育体系培养,真正从学校急需资讯出发,为学校提供德国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的各种资讯摘要以及研究报告,以此为基础实现年刊的可持续发展。

贺震旦院长提出,应当明确年刊的定位,深入挖掘德国工业文明和高校体系的联系,吸纳精髓,形成校内共识,统一思想认知,着眼未来,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指明发展方向。王志忠教授则认为,中心应明确办学理念,学校要借鉴德国、瑞士行之有效的教学和科研体系,保证学生将来在企业的实习质量。黄子嵩副书记从“研究过去”,“立足当下”,“谋划未来”三个层次提出了对研究中心未来的发展期许。最后,韩培刚院长做总结发言,指出研究中心应该在德国工业文明这个领域筛选出“少而精”的研究重点,重点研究德国应用型技术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中国实际发展和大学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为深技大的发展做出切实的贡献。

与会人员都深表赞同,认为研究中心应在聚焦实践的同时,不忽略理论高度,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各学院也要加深合作,形成共识,为深技大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各位专家都对研究中心的迅速发展表示赞赏和祝贺,并表示会大力支持研究中心的工作,加强合作,共赢共进,最后钟玲院长进行会议总结,本次会议在持续热烈的讨论中落下帷幕。

文字:黄夏

图片:黄彦旻

责编:咸佩心

一校:陈子琛

二校:张龙云

审核:钟玲

排版:胡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