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1日,深圳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写作中心牵头主办的“2025年中国高校英文写作中心学术沙龙”在云端圆满落幕。本次沙龙由深圳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写作中心和技术增强语言学习中心联合汕头大学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学术写作(研究)中心共同举办,吸引了来自境内外近百所院校的213名报名者。会议当天,有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澳门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五十余所高校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齐聚云端,共同探讨GenAI时代下中国高校英文写作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英文写作教学和辅导以及基于写作中心实践的科研探索等重要议题,为AI时代下中国高校英文写作中心的合作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在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国内外高校英文写作中心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既面临着技术赋能带来的全新机遇,也需应对教育转型过程中的多重挑战。本次学术沙龙的举办,旨在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汇聚全国写作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者,深入探讨AI时代英文写作教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活动不仅关注英文写作中心运营模式的优化升级,更着眼于推动中国高校英文写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助力各院校探索人机协同、数据驱动的新型写作教育范式。同时,沙龙特别强调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致力于促进写作中心实践者将教学经验转化为科研成果,推动学术发表与教学实践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教育质量提升与学术创新的双赢局面。
活动伊始,深圳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写作中心执行主任赵烨冰博士作为主持人,在开幕式上向参会人员介绍了本次活动主办单位深圳技术大学的办学特色、外国语学院及其写作中心的情况,并对本次会议的嘉宾及流程进行了周到的介绍。
在主旨演讲环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徐昉教授率先开场。徐昉教授的研究领域广泛,涵盖二语写作、学术写作以及技术媒介下的二语读写能力等,对AI赋能二语写作有着深刻的见解。在她的主旨演讲中,她以“GenAI用于写作教学:目标思辨与任务设计”为主题,分享了最前沿的学术洞察和实践经验。她首先指出学生在接受AI反馈时往往缺乏评价意识和能力,因此强调学生需要培养批判性地接受和评价AI反馈的能力。徐教授认为AI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文本结构和语言表示的问题,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建立反思习惯。基于此,她提出了一系列行动方案,并结合本科教学、研究生论文指导的个人教学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了这些行动方案的成效与反思。此外,徐教授明确指出AI技术暂时无法解决思想深度问题,她倡导应以思辨思维看待AI赋能,在理性和开放的态度中寻求动态平衡。她建议教师调整写作教学的总目标,既要AI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又要批判性地利用AI,还要借助AI激发学生创造力。最后,徐教授建议任务设计应聚焦于构建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提升人文素养,并结合具体案例详细说明了实施步骤。在互动讨论环节,与会人员踊跃提问,围绕AI辅助写作的多个维度与徐教授展开了精彩的交流。对于AI辅助写作的道德问题,徐教授认为AI可以作为研究伙伴,帮助提炼主题和数据,但不应完全依赖AI生成内容,同时引用AI成果时应标明来源以维护学术诚信;在AI与写作个性化问题上,她指出个性化与体裁相关且应体现在作者的思想上,而表达性写作的个性化则可通过多模态训练来实现;在AI与思辨能力培养方面,她强调通过写作任务设计和反思行动研究来提升学生的思辨力;在AI写作的评估与规范问题上,她分享了课程中结合四川大学引证规范训练学生引证意识的实践经验。
第二场主旨演讲由澳门大学的于书林博士开展。于书林博士目前担任多个SSCI高水平期刊的主编,在本次演讲中,他围绕“基于实践的英文写作科研:研究方法与发表策略”的主题,为教师们发表基于实践的二语写作研究论文提供了许多建设性和专业性的建议和指导。于博士首先强调了研究二语写作的重要性,随后详细介绍了基于实践的二语写作研究的六个特点与标准。他结合了自身丰富的研究经历,通过生动有趣的举例以及引用相关论文,向与会人员详细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路径和方法,这一过程从将实践问题转化为研究问题起步,进而联系理论与实证研究,将问题置于理论或概念框架之中,匹配实证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系统汇报研究发现,最后回应理论实践并提出改进建议,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接着,于博士以自己开展的三项研究为例,向与会人员分享了他如何选题,以及选择何种研究方法和策略的经验。最后,于博士以期刊编辑和审稿人的身份,提出了他对基于实践的二语写作研究论文的期待。他以三篇研究论文为例,指出基于实践的二语写作研究应关注新颖的实践问题,创新本土文化理论;运用丰富的实践数据,在研究方法上关注独特的二语写作教学情境;注重写作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对话,明确对实践的启示。在互动讨论环节上,于博士针对与会人员提出的“实践者如何将实践和研究结合起来”、“关于写作中心题材的研究论文的投稿”、“理工科的学术写作及研究思路与人文社科的异同”等问题,提供了独到而深刻的建议。
第三场主旨演讲者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王敏教授。王敏教授是外语教学与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其研究方向涵盖语言习得理论、二语互动协调研究等。在演讲中,她以浙江大学英文写作中心为例,围绕“GenAI赋能下的中国高校英文写作中心建设”的主题,向与会人员分享了该写作中心的建设经验。首先,王敏教授介绍了浙江大学英文写作中心的成立背景、发展过程、中心功能与定位、核心团队与主要业务。她指出,在GenAI赋能下,二语写作变成了人机互动、双智协同的过程。因此,AI时代下,中国高校英文写作中心如何拥抱AI技术来开展英文写作中心的建设工作成为重要议题。接着,王教授详细介绍了浙江大学英文写作中心如何利用GenAI打造了一系列英文写作教学平台和活动。例如,他们开发“慧学外语”智能平台,该平台集成了智能写作辅导预约与训练系统,实现了数据的互联共享;同时,他们还创新了教学模式,基于“续论”开发“AI+互动协同”模式,设计了多轮人机互动续写任务,强化了学生与AI的协同合作。王教授结合实证研究,说明了在AI赋能下,浙江大学英文写作中心取得的教学成效:人机互动续写任务显著提升了学生在准确度、复杂度、连贯性各维度的写作质量及写作愉悦感,且多轮互动的效果优于单轮。最后,王敏教授针对AI的挑战和反思提出了宝贵的启示与应用建议:通过“续”将互动协同融入AI辅助写作;写作中心的功能需重新定位,强调人机互动与AI赋能的有机结合;外语教学设计应考虑利用GenAI激活关键学习机制;此外,还需跨学科合作以监控文本质量等。在互动讨论环节,王敏教授针对写作中心教师团队的建设问题,强调要让教师明白他们与写作中心在教学任务上能够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写作中心要找到与其他教学部门合作共赢的切入点。
在下午的小组交流讨论会上,深圳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写作中心执行主任赵烨冰老师首先详细分享了深圳技术大学英文写作中心的建设经验。她着重介绍了如何通过培训并启用同伴导师(peer tutor),构建以学生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的写作中心特色运营模式。关于同伴导师培养体系的创新实践,赵老师分享了其在2022年至2024年培训第一批同伴导师的经验,涉及具体的选拔、激励、培训的过程和方法,例如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技术支持的资料查询与辅导讲解能力训练,如何开展师生合议辅导反馈流程与策略(包含4大类27种辅导策略,以及“合作、合意、协作、共建”四个维度的合作原则)等,这些策略很大程度地赋能了同伴导师,并提升了写作中心同伴辅导的水平和成效。
随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学术写作(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畅博士,围绕“首都经贸大学写作中心如何动员师生参与写作中心建设”的话题分享了实践经验。刘畅老师从教师资源和学生层面进行了介绍,首都经贸大学英文写作中心联合学校教师发展中心,邀请具有丰富英文写作经验的教师给学生提供写作指导,同时研究生团队作为助教(TA)辅助写作中心的行政工作。写作中心还通过调研了解学生对写作中心的需求和反馈,以此不断提高写作中心的辅导水平。在互动环节,北京理工大学的邹敏老师也积极向与会人员分享了北京理工大学英文写作中心动员老师参与写作中心的经验:北京理工大学通过公共服务积分激励老师参与写作中心的辅导工作,并邀请专家给老师提供关于给学生一对一反馈的培训。
最后,汕头大学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张婧博士带来了题为“写作中心实践与科研融合”的分享。张博士结合自身在写作中心多年的实践探索,系统阐述了如何将实践工作转化为高质量科研成果的路径与方法。张老师不仅介绍和推荐了许多写作中心研究领域的高水平期刊,还分享了她冲刺这些期刊的发表策略,并呼吁写作中心的学者多做扎根于实践的写作(中心)研究。在这整个讨论交流的环节中,各高校的教授、专家及学者各抒己见,围绕中国高校英文写作中心的建设工作,如同伴导师培训、教师动员、打造AI辅助写作教学平台等一系列话题展开了热烈而精彩的讨论。
此次学术沙龙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落下帷幕。本次学术沙龙的成功举办,为AI时代下中国高校英文写作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各所高校英文写作中心的相互启发与合作。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受益匪浅,通过本次活动,他们获得了许多关于写作中心发展的新想法,对如何利用AI技术赋能英文写作教学与写作中心的建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未来,深圳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将继续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为各校师生打造更优质的学术交流平台。
文字:李嘉怡、赵烨冰
图片:李嘉怡、赵烨冰
一审:赵烨冰
二审:姜奕村
三审:钟玲
排版:胡丹丹